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2:44:10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窦太后崇尚“黄老”学说,罢免了支持儒家学说的窦婴和田羛的官职,陆续任命了几个浑浑噩噩的人当了丞相、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武帝不愿与他们议事,呆在宫里实在无趣,就经常换上便装,外出游玩打猎,有时跑得很远,一连四五天不回来.后来,他觉得跑得太远,不仅危险,也实在辛苦,就命光禄大夫吾丘寿王拓造大型苑囿上林苑.年轻的武帝便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上林苑中.
汉武帝雅好文学喜欢辞赋,东方朔、吾丘寿王等著名的文人,便经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诗作赋,倒也十分快活.
一天,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赋中华美的文辞与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一口气读完《子虚赋》,以为作者是前朝人,便连声叹息说:“写这篇赋的人,真是个才子,可惜我没有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这时,在汉武帝身边服侍的狗监(替汉武帝管理猎狗的人)杨德意谄笑着说:“陛下,写这篇赋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乡司马相如,现在成都闲居.”
汉武帝听了又惊又喜,问道:“你说的可是真实情况吗?”
杨德意回答说:“是的,司马相如曾经对我说过,是他写的《子虚赋》.”
“太好了!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竟没有人对我说过.”汉武帝有点婉惜地说,于是,他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蜀郡成都人,好读书,善弹琴,风流洒脱,文章写得很漂亮,特别擅长写赋.他与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对他说:“你在外面游学,如果官运不好,日子不好过,就到临邛找我.”有一天,司马相如真的来投奔了王吉.
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说起,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卓王孙知道司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便宴请了他,并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
宴会开始,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少不了说了许多奉承话.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奏也弹得很好.今天有佳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起来,先弹了一支短曲,后来偷看到竹帘后面有一个影影绰绰穿白衣服的女子在听琴,知道是卓文君,就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弹起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求爱的心情.原来,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来做客,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卓文君深懂琴理,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而宴席上的宾客,当然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为了恭维司马相如,一味地拍手叫好.
司马相如回去以后,就用钱买通了卓文君的仆人,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封求爱信.卓文君接到求爱信激动不已,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便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来,投奔了司马相如.俩人连夜乘车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
卓文君同司马相如来到成都,开始时,倒安于清贫生活,可是日子长了,就忍耐不住了,便劝相如到临邛去.司马相如也没有别的办法两人就一同来到了临邛.
卓王孙对卓文君私奔十分恼火,不肯周济他们.为了出卓王孙的丑,他们便开起了一个夫妻酒店,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故意当众洗涤碗筷杯盘,提壶送酒,像个酒保.
果然,卓王孙认为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这样做太丢面子,羞得连大门也不敢出.后来在亲戚朋友和县令的劝说下,送给了司马相如他们一笔财物.司马相如同卓文君又回到了成都,开始过起了富裕的生活.
且说司马相如被召到朝廷,汉武帝接见了他,问他道:“《子虚赋》是你写的吗?”
司马相如非常自负地回答说:“是的,陛下,《子虚赋》正是臣写的.不过,那是写诸侯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游猎,臣可写出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为司马相如安排了豪华的住处,给以优厚的待遇.第二天就带了司马相如等人去上林游猎.没过几天,司马相如就挥洒大笔,写出了一篇《上林赋》,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上林赋》,感到十分满意,心中高兴,就封了司马相如一个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后来,司马相如曾经作为汉武帝的专使招抚了夜郎归顺汉朝,很得武帝的赏识.邛、鮈、冉、鮉一带地区各族首领见夜郎归顺了汉朝,也表示愿意归顺汉朝.于是汉武帝就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手持皇帝的旄节,去招抚这些地区的部族.司马相如顺利地完成了使命,汉武帝十分满意,重赏了他.不久,有人上书给汉武帝,说司马相如出使时曾接受了很多金钱贿赂,武帝信以为真,就罢免了司马相如的官职.
司马相如家中富有,也乐得清闲自在,就把家搬到茂陵,与卓文君过着悠闲舒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