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怎样的知识分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3:28:40
做怎样的知识分子?

做怎样的知识分子?
做怎样的知识分子?

做怎样的知识分子?
陈徒手前有《人有病,天知否》,这些年继续深入档案,写成《故国人民有所思》是顺理成章;而我一直认为杨奎松是当代历史研究第一史家,他的党史、建国史研究,早已成就斐然,人所共知,这次为何会将知识分子个体研究纳入自己的视野?他前言中起首第一句话便有交代,因为“研究中共建国史,不能不触碰到知识分子的问题”.实际上,《忍不住的“关怀”》只是三篇独立长文的合集,并非呈现系统史观的理论性著作,即便如此,杨奎松的这本著作,我以为,无疑将大大提升当代知识分子研究的整体水准:运用档案、日记、信件等各种史料,深入探寻、真切还原那一代知识分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与大时代的政治风云相互印证,杨奎松的史家眼光,他对史料辨析与运用的功力,相信“历史写作爱好者”们读过之后,都只能暗自惭愧.顺便说一句,《忍不住的“关怀”》正文精彩,前言长文也值得一再细读,杨奎松将他的历史观、研究方法阐述得清楚明白.知识分子研究从来都是热点,近年尤甚,书籍市场上可谓泥沙俱下,惑人耳目.但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定义,一直各有说法,其实终究只是涵盖面不同的差异.具体到中国知识分子,杨奎松认为,“用中国传统的‘士’的概念来理解,会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读书人始终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入世情结浓郁,至今依然.入世,就需要进入政府体制,为国家服务,“因而也就不可能保持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与立场”.与此同时,中国士人一直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是为出世的一面.但在1949年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隐喻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的抉择,就远比历史上更严峻、更尴尬,因为,入与出,都已身不由己了.我有幸充任过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一文的编辑.文章中杨奎松并不认可五四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折点,他认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基本上还处在一种旧传统的延续之中,受西方影响之变固有之,但演变之速度相当缓慢,“它与1949年之后所发生的变化相比,实难同日而语.”由此来看,杨奎松的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看似偶然,实为必然,仍是他一以贯之的大历史观中的一节.如今,公共知识分子被简称为“公知”,调侃中分明有些许贬义.面对张东荪、王芸生、潘光旦等人1949年后的命运,每个读书人都会思考:我们该做怎样的知识分子呢?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有段话意味深长,不妨抄录如下:“我尝试主张:不管个别知识分子的政党隶属、国家背景、主要效忠对象为何,都要固守有关人类苦难和迫害的真理标准.扭曲知识分子的公开表现,莫过于见风使舵,噤若寒蝉,爱国大话以及反省的、自吹自擂的变节.”□ 柳中原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南方都市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