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ai国 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02:28
杜甫ai国 故事

杜甫ai国 故事
杜甫ai国 故事

杜甫ai国 故事
杜甫爱国的小故事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全过程.杜甫一生的创作,是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杜甫(712—770),祖籍今湖北襄阳,生子巩县(今属河南).他的祖父,便是以诗句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声名大噪的诗人杜审言.也许是良好的遗传因子起了作用, 7岁的杜甫竟能写咏凤凰的小诗了.他曾在《壮游》诗中 颇为得意地回顾说自己“七龄思即 壮,开口咏凤凰”.他十分自豪地宣称“诗是吾家事”,把诗歌看为杜家的专业.在度过了 一段书斋生活后,为了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交结友朋,增长才识,并于20岁时开始漫游吴 越.他从洛阳出发.来到长江边,过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泛剡溪,寻禹穴,赏鉴湖,登天 姥,遍览了长江流域的秀丽山川,名胜古迹.抱有盛唐时代青年诗人所共有的浪漫情怀,读 过千卷书,行了万里路,24岁的杜甫于是心高气傲地来到洛阳考进士.孰料,竟落选了,这 无异于给了他当头一棒,但是,具有坚强性格的杜甫,经受住了这次挫折.第二年,他又东 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并在漫游中结识了李白、高适等大诗人,三人情趣契合 ,一起登高怀古,访道寻幽,赋诗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杜甫在这前后3次、历时10年的壮游中,接触到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 ,扩大了视野和心胸.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等豪壮诗句.
  35岁时,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满怀希望而参加“制举”考试,却又落选了.不过,这一次是权相李林甫怕应考者揭露自己的劣迹,玩弄各种手法使应试人全部落第,还以此标榜“ 野无遗贤”,遂使考试成为一场骗局,杜甫是这次骗局的受害者.李林甫万万没料到考生中后来还出了个诗圣杜甫,这真是绝妙的讽刺.这时杜甫的生活日益穷困潦倒,急于在政治上寻求一条出路,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于是,他一再直接向 皇帝献赋、上表,希望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然而杜甫在当权者的冷遇下,困守长安长达 10年.生活磨砺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10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 人.他逐渐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预见到盛世下隐伏的危机 ,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
  就在这时,安禄山事件爆发了.杜甫流亡颠沛,欲投奔肃宗,竟被叛军俘获,后机智地逃 离长安,来到肃宗皇帝所在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的忠诚感动了皇上 ,因此被授予左拾遗之职.然而,杜甫在权力中心仅仅待了不到两年,便因言事触怒皇上, 被放还探亲.
  作于“安史之乱”中的这首《春望》,真切地抒写了动乱给唐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坏、给人 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爱国思家的深沉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前后,他像屈原那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继承屈 原“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写出诸如抨击腐败的裙带政治的《丽人行》,描述百姓受兵 役之苦的《兵车行》、《三吏》、《三别》,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哀江头》、《悲陈陶》 、《北征》、《羌村》、《后出塞》等等.杜甫的这些诗几乎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全 貌,体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这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 精神的诗篇,使之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已经48岁的杜甫,到达长江上游的成都,开始他 人生最后10年“漂泊西南”的生活.到达成都的第二年春天,他在朋友的资助下营建了草堂 ,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 日来”.在环境幽美静谧的新居,他经营药圃,栽种芋栗,与农民朋友为邻,互相往来.大 自然以它和平而宁静的美,抚慰着诗人饱经丧乱的心.于是,在这漂泊的10年间,他竟写了 1000多首诗.又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杜甫在锦城定居之后,便走谒武侯饲堂,写下一首 《蜀相》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