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6:06:11
求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

求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
求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

求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国父孙中山亲颁“旌义状”以资嘉奖永春郑玉指先生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牌坊有一块“ 旌义状 ”石碑,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爬上10多公里的盤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

全部展开

国父孙中山亲颁“旌义状”以资嘉奖永春郑玉指先生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牌坊有一块“ 旌义状 ”石碑,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爬上10多公里的盤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古拙苍老,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 ”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旌义状”碑,是为郑玉指先生所立的,郑玉指(1851—1929年),字绳摇,祖籍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做苦工,後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侨领之一,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後,海外侨胞留学生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朝政府,早有推翻之心,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新中国,中国同盟会日益活跃,集结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大义,不约而同加入同盟会,南洋即是华侨及留学生筹募、策划、支持革命之根据地。
北马来亚槟榔屿,乃天然之良港,从中国东南出海必经其地,亦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槟榔屿,大肆鼓吹革命筹组策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深受侨民之拥戴,并於1906年9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积极宣扬革命大义。
郑玉指先生家乡族人宿怀反清爱国之心,特别拥护孙中山先生之奉献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多次参与孙中山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称赞孙中山先生之勇气才德,郑玉指先生家族为支持革命共谋大举,多次慨捐财物,鼓动族裔,宣扬大义动员华侨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重大奉献。
1910年2月,孙中山先生携家带眷再到槟榔屿,当下槟榔屿华侨各界主动参与革命气忿蓬勃活跃,侨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遗馀力,皆主动请命参予同盟会欲罢不能,终在槟榔屿设立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为中国革命奠下基础,并秘密筹措人力、物力、财力,筹谋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开启广州黄花岗起义之火苗。
随後孙中山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属仍然留在槟榔屿,欣然接受郑玉指先生族亲等协助,孙中山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无虞,得到充分照顾无暇不至,使孙中山先生得以无後顾之忧,游学英美等列强,寻求协助与支持并宣扬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之理念。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并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西坊门口“侨光亭”边林荫郁郁苍翠葱葱。
“旌义状”原本只是一纸奖状,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牌坊“ 旌义状 ”碑确属罕见之物,今者竖立在侨光亭旁,更显得突出,碑旁有两株大樟树,枝条舒展,蔽护著石碑,两旁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黄色,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风雨亭之名“ 侨光 ”一样,“ 旌义状 ”碑体更显光芒展现了“ 华侨之光 ”,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泉州市有关部门徵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旌义状”碑送东里村,东里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边修建“侨光遮阳雨亭”时,重新树碑於亭边,彷佛细说著永春旅外华侨倾力支持革命历史功绩,令人油然肃然起敬,以作为辛亥革命历史之佐证,并永存纪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收起

全文大概两千字左右
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论述
文章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

全部展开

全文大概两千字左右
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论述
文章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文章目录: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
二、建立民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三、综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封建 民主 孙中山 成功 袁世凯 窃取 失败
正文: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经过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在这段伟大的历史中,辛亥革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资本主义的心情日益高涨。顺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适时的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资本主义大革命。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宪派、旧官僚、政客的篡权,以及一些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权力被袁世凯所篡夺。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导致了革命的流产,但辛亥革命的诞生与发展,却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然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统治;中国人民没有真正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国家也没有真正获得独立。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的特点,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有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中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注定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力量强大,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竟然想以一己之力来推翻它,而不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这只能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第三,和当时的国际背景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扩张的年代,帝国主义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所以千方百计阻碍中国的革命,这注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无法取得成功。
文章结论: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将会成为中国滚滚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纲】1996出版 蒋廷黻 中华东方出版

收起

辛亥革命之成功与民族英雄郑成功之联动关系

南洋华侨有很多是公元1683年6月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克台湾後,郑克塽降清,郑氏将士多不愿归降接受异族清人之统治,携家带眷开疆拓土举家南下南洋吕宋、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芠莱等地开垦自辟家园繁衍,终经两百多年後其後裔,终能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之理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之号召下,有志之士受到孙中山革命...

全部展开

辛亥革命之成功与民族英雄郑成功之联动关系

南洋华侨有很多是公元1683年6月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克台湾後,郑克塽降清,郑氏将士多不愿归降接受异族清人之统治,携家带眷开疆拓土举家南下南洋吕宋、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芠莱等地开垦自辟家园繁衍,终经两百多年後其後裔,终能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之理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之号召下,有志之士受到孙中山革命精神之真诚感动,皆不约而同,主动请膺参加革命,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时空轮转,海外侨胞留学生皆一再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政府,欲求早日推翻贪污腐败无能清廷,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之新中国。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 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牌前,遮阳雨亭“ 侨光亭 ”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一块“ 旌义状 ”林荫郁郁松柏永春,此石碑,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再爬上10多公里的盤山道路,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别刻有“ 国父孙文 ”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碑文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 ”石碑印证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秘密组织洪门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值得一提七十二烈士中华侨牺牲者竟然占有二十九人,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早日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体制及君主立宪之专制。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 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并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前“侨光亭”边林荫郁郁松柏永春。

“旌义状”原本只是一纸奖状,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牌坊“ 旌义状 ”碑确属罕见之物,今者竖立在“侨光亭”旁,更显得突出,碑旁有两株大樟树,枝条舒展,蔽护著石碑,两旁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黄色,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风雨亭之名“ 侨光 ”一样,“ 旌义状 ”碑体更显光芒展现了“ 华侨之光 ”,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