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8:58:23
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虚以待物”关乎“虚静”论《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已经提出了主体虚静的重要重要性.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虚静 ”这个理论范畴并把它视为至“道”的途径:
  《庄子·天道》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阐述“虚静”是万物的根本特性,也就是作为万物之本的“道”的性质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认识的对象既然如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当然就更需要以“虚静”心灵去合于本性“虚静”的道.为了主体心灵之道的虚静的形成,庄子伪托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提出了所谓“心斋”(使心灵“虚而待物”)、“坐忘”(“离形去知”)等一系列观点,反复强调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样才能够“同于大道”或“达于至道”.
  《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选文: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所谓“心斋”,就是使心灵虚空澄明,唯有虚之,才可能待物.为何虚可待物?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杯子它需是虚空的才可能装进水,一个塞满物体的容器,是不可能装进它应该容纳的东西的.主体的心灵,也应摒弃杂念,然后才可能体悟道的真谛.所谓“坐忘”,就是忘却形体,舍弃知性,如此才能免受形名道理的约束,主体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自由之境.“心斋”和“坐忘”,都是主体的心灵之道,这个过程,也就是“虚静”的过程.
  为了论证在认识论中“虚静”心态之重要,《庄子》中讲述了许多文艺创作的寓言故事,例如《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达生》篇中的“佝偻者承蜩”、“梓庆削木为鐻”、《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等等,其中的人物的技艺之所以能出神入化,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求,善于凝神用志,善于离形去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性相合,让心灵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天然的状态,如此才能“以天合天”,从而领悟技艺的最高超的境界.
  “虚静”思想,运用到审美和文艺创作领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它其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重要特点,即审美和艺术创作应该是超功利的.在文艺创作或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不能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侵扰,则很可能流于失败.而只有主体心灵达到虚静状态,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何以然?还是庄子形容得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水静则明,火静则朗,心静则万物可观于心.

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世间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