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21:11
湘江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湘江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湘江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湘江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1.湘江经济走廊经济地理边界的界定
  湘江经济走廊作为一个经济地域有其自然地理基础,即它与其它地理区间有着明显的地理边界,而其内部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共性.在湖南,其东部的湘赣山地构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界线,南部和西部同样为山地或丘陵地,只有北部是敞开的.从自然地理上看,湘江经济走廊是这些山地和丘陵包围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南可达湘粤边界,西可达湘中.但是,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具备明显的整体经济地理区域功能才是经济走廊存在的核心内容,只有当经济走廊的经济空间驮载在它的自然地理空间之上,才能较准确地界定它的空间范围,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必须同时考虑.从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可知,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次区域间互补性、很小的空间活动障碍和较多的可介入机会.而作为一个具备整体功能的经济走廊,它能区别于相邻的经济地域而相对独立存在,是因为其外部介入机会较少,主要原因是空间联系上的距离障碍.基于上述考虑,采用兰利断裂点公式可以大致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空间范围.湘江经济走廊的核心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构成的三角形城市区,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范围只需确定以此为中心的南北轴向长度和东西幅宽.毗连走廊的国家级经济中心北为大武汉,南为广州,据断裂点的公式:BP=Dij/1+ ,其中i、j是两个居民点,Dij为二点间距离, Pi、Pj为二
  居民点人口,BP是从居民点i到断裂点的距离. 由此可以大致标出走廊的南北界限.在实际计算时,可用人口数量、经济总产出量等不同的指标引入模型公式.在我国,经验表明,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总量关系密切,所以在界定湘江经济走廊界限时宜采用人口数量指标.走廊以东为高大山脉组成的省级行政边界,在某种程度上阻隔着东西两侧的经济流动,显然走廊区东界为湘赣行政分界线.走廊区以西邻近的吸引中心有常德、益阳、邵阳和永州.据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西部界线.通过计算,湘江经济走廊的边界大致如下:岳阳以北4公里,大致以长江干流为界,岳阳以西常德方向距离岳阳62公里,大致包括湘北的岳阳市及其卫星县;长沙以西益阳方向距长沙40公里,大致除宁乡西部山区外,包括了长沙市及其卫星县;湘潭以西娄底方向距湘潭48公里,大致包括了湘潭、株洲二市及其卫星县;衡阳以西邵阳方向距衡阳59公里,衡阳西南永州方向距衡阳73公里,衡阳以南广州方向距衡阳103公里, 大致包括衡阳市及所辖卫星县.经济走廊东界为湘赣交界的幕阜山、罗霄山脉等高大山脉.
  2.湘江经济走廊的区域组成及其概况
  根据前述结论,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及行政区划因素,可以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经济地理范围包括湘江中下游地区的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五个省辖市及其卫星县.由于湘江中下游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紧密的区际联系及其良好的生产力空间配置基础,加上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科技文化,使该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南方重要的经济开发地域.长期的开发和投入,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成长.时至今日,一条产业密集、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走廊已明显凸现出来.该区域目前不仅是湖南省的经济重心,而且也是我国南方一条重要的经济轴带.湘江经济走廊总面积59209 平方公里,人口2383.85万,城镇人口608.27万人,东西平均宽约120公里,南北长约470公里. 湘江经济走廊是湖南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一级发展轴,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8%,而人口却占全省总人口的37.5%,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邮电业务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综合交通网里程等指标(均指96年年末)分别占全省的47%、55.7%、37.3%、57.4%、51.0%和50.1%.走廊内城市发展水平也是全省最高,根据全省29个设市城
  市1994年9 项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前五位的依次是长沙、株洲、岳阳、湘潭、衡阳,均为经济走廊内城市.此外,具有开放性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湘江经济走廊最大的特点,这里具有发达的束状交通干线,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南北向束状交通动脉由湘江干流、107国道、京深(珠)高速公路(在建)、 京广铁路等交通动脉紧密平行排列,成为名符其实的大走廊.其次在东部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方铁路和106国道平行穿越山区, 对于东部偏远山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东西向的侧支线主道多达19条, 其中自束状动脉向东延伸的有7条,向西延伸的有12条,反映经济走廊的侧向经济联系与西部紧密.这种交通体系的空间结构对充分利用来自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及省内的湘西、湘南的能源、矿产、原材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同时走廊内的农业产品可通过束状动脉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输送,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又可通过西向支线开拓中国中西部国内市场.这给外向型经济空间的重建、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最佳条件.
  3.对湘江经济走廊产业布局条件的重新认识
  在经济转型时期,重新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重新评价产业空间结构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湘江经济走廊目前的产业空间结构基本上仍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在新形势下,湘江经济走廊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周边地区的迅速崛起使其处在一个新的宏观产业空间之中.湘江经济走廊目前相对封闭的产业空间结构、松散的地区间空间联系等都必须进行调整.如何调整,必须首先对产业布局条件进行重新认识.
  3.1经济地理位置.湘江经济走廊连通省内的湘南、 湘北和湘东地区,通过资水、沅水、澧水和湘黔、长石铁路又将湘中和湘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省内成为各大经济区域间联系的枢纽.能否使经济区域成为开放性区域,能否使其经济参与国际国内分工,良好的宏观区位条件至关重要.湘江经济走廊最大的区位优势就是地处江南腹地,是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四大经济中心射辐区的交汇点,处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开放度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北缘,其间有湘粤经济协作区和湘南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相连接.湘江经济走廊同时是长江沿江开发开放带的组成部分.从其区位看,正好位于长江沿江开放带和珠江三角洲北缘之间,并以“走廊”的空间形式将这两个巨大的国家级开放区(带)连通.这种开放区位不仅承担桥梁和纽带的联络任务,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湘江经济走廊与珠江三角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梯度,互补性强,可以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和发达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发展走廊经济.这样,湘江经济走廊就可凭借区位,同时接受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双重辐射和牵引,并能在两个经济区(带)的渗透和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3.2自然资源与条件.湘江经济走廊的地形为北部敞开, 南端闭塞,东部为高大山脉,西部为低矮丘陵的长条地形.内部由四个自然地理单元组成:东部山地,北部洞庭湖平原,中部为长(沙)株(洲)潭(湘潭)盆地,南部为衡阳盆地.走廊地处中亚热带,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17.4—18.2℃,年平均降水量1482—1719毫米.土壤肥沃,多为湘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土壤,拥有占全省34.5%的耕地,且多为中高产田,优越的水、热、土条件使湖南绝大部分粮、棉、油生产基地都集中在湘江经济走廊内.湖南是个农业大省,量大质优的农副产品资源是轻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湘江经济走廊内具有全国意义的农副产品多达10多种,这些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优势.
  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在地域上最集中的地区是湘江经济走廊.这些旅游景点形成三个不同特色的旅游区,即以岳阳为中心的洞庭湖风光区,以长株潭为中心的革命纪念地和炎黄文化旅游区,以衡阳为中心的南岳风景区.湖南省在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共15处,走廊就有11处,旅游景点密度大,在整个华中、华南区是少有的.湘江经济走廊内除岳阳和衡阳有较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之外,其它能矿资源十分贫乏.非金属矿资源虽较丰富,但因一些非金属矿本身经济价值小或市场需求量小,开采价值不大.有些矿产资源虽然贮量较大,但品位低,埋藏深,其开采利用成本高.如铁矿、磷矿等.湘江经济走廊内能源资源贫乏.煤炭总量少,煤质差,人均原煤产量不足0.7吨, 走廊内至今仍未探明是否具有开采意义的油气资源.就水力、煤炭、有色金属、岩盐、瓷泥等重要资源的分布看,呈现南少北缺的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