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3:23:02
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

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
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

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
袁隆平 76岁 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 至今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 2000年实现超级水稻一期700公斤目标 2004年实现超级水稻二期800公斤目标 2005年年末,袁隆平的超级水稻二期通过了国家验收,将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也就是说水稻产量将达到大面积平均亩产800公斤.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我感到最愉快的是一个出新成果,能够在灵魂上得到安慰的.这样有所寄托的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的这个成绩基础上. 不能停滞不前,是袁隆平给自己的要求.这样的要求缘于他的一个梦想.虽然许多人总把梦想跟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可是,对于76岁的袁隆平来说,他的梦想或许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大胆. 袁隆平:我就做了个梦.这个不是一个水稻,梦到一个树一样的,哎呀上面全部结着有花生米那么大的稻谷,那个树好大的,遮起来.我说好兴奋.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偏远山区的一所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196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他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袁隆平:看到这个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的应该有这个义务,有这个任务要帮助.这个就是说发展农业,要帮助农民这个如何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的生活啊. 从此,袁隆平把如何使水稻增产当作自己的梦想.经过4年的研究,袁隆平对水稻杂交发生了兴趣.可是,按照当时经典教科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都在一朵花里面,很难进行杂交,但是34岁的袁隆平却对这个权威观点产生了怀疑. 袁隆平:因为这个杂种优势是世界上面,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它不以受生殖方式来决定有没有优势.关于在于杂交两个亲本遗传有没有差异.你没有差异,跟自交一样就没有优势.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袁隆平就必须找到可以和实验田里的水稻进行杂交的品种.可是,从1964年到1970年的6年时间里,袁隆平他们用国内外几百个品种做了几千个杂交组合,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袁隆平:他们讲是百里挑一,百里挑一.我们是千里挑一.懂了不?几千个材料里面能够出来那么一两个、两三个优良的,那就是很不错了,大部分都是淘汰了. 袁隆平没有放弃,他打算从野生水稻上寻找突破口.1970年,袁隆平在海南岛的一片沼泽里偶然发现了一种野生的水稻,人们把这种野生水稻叫做野败. 袁隆平:然后我就用人工做杂交.第二年证明就是有一些组合,我们叫杂交组合,杂交不是一个品种很多,也有很强的优势.于是就坚定了我的信心,就是水稻有杂种优势. 野生水稻的发现,终于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关键环节.1973年,袁隆平他们进行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了成功,这种杂交方法被袁隆平称为“三系法”.而此前,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搞过同类的研究,但搞了两年就放弃了.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最高兴的.我们每年它不能百分之百地保持.明年呢,就有一部分是不育,有一部分又是可育,就把它搞成了九年.最后第九年的时候,全部是种了几万株啊,没有一株有花粉的.这个我是如释重负,这个事情搞得压力当时很大的,终于搞成了. 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 袁隆平:搞科学研究呢,我想首先一个就是不要怕失败;第二个,搞科研呢,你就不要怕辛苦,是吧?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这个东西我都是知道的.这个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你这个前途有没有你这个研究的前途.有没有前途是不是个死胡同,如果这个方向错了,没有前途,你再用力也是白搭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可是,他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1997年,袁隆平的目光从杂交稻转移到了超级稻的研究上.超级稻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他提出利用杂交优势和野生稻的增产基因,实现超级配套.经过3年的研究,2000年,超级水稻一期实现平均亩产700公斤目标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袁隆平:要技术上向前进.就是说,因为我从技术上讲,从业务上讲我认为这个水稻的这个产量的潜力还大得很,还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是从技术上讲,这是动力之一.另外一个动力,我反正不断地追求,我总是不满足. 现在76岁的袁隆平每天下班后,都要去游泳、打气排球.球场上的他像个年轻人一样,每球必争. 袁隆平:我也不懂,为什么我现在还很好胜,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也懂这个动力从哪里来.他们讲大道理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当然这个也有,当然我不是.我觉得这个内在的动力在哪里,我一直在琢磨,还琢磨不出来.所以说,还有一个原因,我把这个名利看得很淡.失败了,反正科学实验我是不怕失败,失败有教训吗,给他们年轻人留下来了. 如今,超级水稻二期也将于今年在全国推广种植,而此时袁隆平又瞄上了农业科技前沿的分子生物学,他希望自己这种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能够实现超级水稻三期的梦想,就是让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900公斤,甚至1000公斤. 袁隆平:我这个人呢水平不高,但是我有一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这个科学的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