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岛的边防战士的生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48:34
宝石岛的边防战士的生活

宝石岛的边防战士的生活
宝石岛的边防战士的生活

宝石岛的边防战士的生活
故事之一:岛上的路一场劳动结束了,战士一个个成了“汗人”和“灰人”.作为岛的建设者,艰辛的劳动从几十年前至今从未间断.军人们上岛时,眼前是一派乱石遍地、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没有路,站岗放哨得用棍子开道;没有平地,上课训练得等大海落潮让出一片海滩.战士们就利用早晚工余时间从海边扛石头、背沙子,连下岗的路上都要扛几块石头回来垒路基.几个月后,他们终于从前海滩到后海滩修出一条一公里长、能跑一辆车的路.战士们说,我们黄海前哨是京津门户,我们守卫的是首都北京,这条路就叫“北京路”吧!修完北京路,正巧是国庆节,收听天安门前的庆祝实况时,文书王志昌提出建议:在“北京路”边上修一座“天安门”!大家齐声叫好,立刻到海边选贝壳,挑卵石,几天功夫就垒起了一座微缩天安门.从此,战士们每天都唱着军歌从“北京路”上走过,每当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都要在“天安门”前聚集.就这样,“北京路”、“天安门”作为守岛军人的精神象征,永远地驻留在这座小岛上了.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2.jpg[/img] 故事之二:岛上的树一棵树,从要根向上,却变成了两棵.一棵是银杏,一棵是槐树.叶子不同,但根合为一体. 树是一对新婚夫妇种的,男的叫许芳,女的叫杏梅.1965年,杏梅上岛来与许芳结婚.许芳是连长,忙得下不去岛,杏梅这才到岛上来的.在岛上的那些日子,杳梅看到岛上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全连干部战士的训练、施工热情始终十分高涨.杏梅被官兵们守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临行前,杏梅为了表达自己对许芳的支持,和许芳一起在爱岛园旁种下了这两棵树. 谁知草木之躯也如此善解人意,象征海岛军人和妻子的这两棵树很快就长到了一起.它们根连着根,干靠干,度过了几十个严冬酷暑,却依然枝叶环绕,相依相伴.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3.jpg[/img] 故事之三:岛上的羊 在一个没有淡水的小岛上,有一群靠喝海水生存的羊.起初只有一只不知道谁遗留在这里的母羊,士兵们不舍得杀它,就托人去岛外给它找回来个“对象”.这对新人从此悄悄地隐居在山里,这几年繁衍生殖了一大群羊.每当夜幕低垂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成群的羊从山上下来,俯首在海边喝水,原以为羊与人一样,没有淡水就活不下去,没想到它们在环境的逼近下竟养成了喝海水的习惯.岛上有了羊,连队的食谱上就有了改善生活的新内容.据说,喝海水长大的羊,味道真的不一样,做出的羊肉汤特别鲜美.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4.jpg[/img] 故事之四:岛上的水岛上淡水奇缺,有的连队一年中有五六个月 要靠大陆运水.碰上天气不好,水运不上来,一人一天就只发一牙缸水.守岛军人们宝贝似地捧着牙缸不敢喝,渴极了时才小心翼翼地抿上一小口.几天洗脸,一两个月不洗衣服是常事.洗澡就一年一次!还得颠簸着乘小船去大岛洗.那时候,连队最重要的用具就数水桶了,一个连队光水桶就得配发80多副.得挑水呀!一天挑50多担水,每挑一担往返二三公里路,还净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一个个春夏秋冬,不知道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摔坏过多少水桶,摔伤过多少官兵.如今,岛上的官兵不用岛,就能洗上澡.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5.jpg[/img] 故事之五:岛上的驴驴曾经是连队唯一的交通工具,在没有其它动物可比的海岛上,驴在年轻军人们的眼里可以和梅花鹿媲美.传说有一条小毛驴每到开饭的时候,准会扯开嗓子大叫一通,成了小岛上的“计时钟”.最著名的还是一条被称为“铁山神驴”的毛驴,多少年来,老铁山观通所上的供给都是靠这条驴往上驮.据说它从来不用人领,只有把东西放在身上,它准会一点不差地驮到山顶,送进哨所.哨所的军人把这条“铁山神驴”当功臣般地供养起来,一直养到老死了,把它埋葬在哨所旁边.如今,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我们还能看到毛驴拉车的景观.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6.jpg[/img] 故事之六:岛上的菜岛上吃鱼虾不愁,愁的就是吃菜.刚上岛时,部队的蔬菜全靠从大陆上运,本来挺新鲜的蔬菜经过车载船运一折腾就全变成了烂菜.挺粗的大白菜七装八卸弄到岛上就只剩下擀面杖粗细的菜芯了.连队常常十天半个月吃不上菜,顿顿就着“半盆黄豆一把盐”吃饭.吃得许多人都得了维生素缺乏症:嘴唇干裂,指甲凹陷,更严重的得了夜盲症,晚上瞪头眼睛愣是啥也看不见.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军人们使出了当年打仗的劲头儿,在“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海岛上垦起荒来,他们见缝插针开地,开出的菜地有的只有乒乓球台、饭桌大小,最小的地只能种下一两棵瓜.士兵们给这些形状各异的菜地起名叫“桌田”、“条田”、“巴掌田”、“鸡爪田”.地是有了,但岛上水土贫瘠,长不出像样的菜,终究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0年代末,部队下决心聘请科技人员,引进优良菜种.经过科技人员的反复种植试验,终于成功地在岛上种出了棵大、芯实的大白菜.丰收的那天,军人们乐得抱着几棵系着红绸子的大白菜传来传去,怎么也舍不得放手.望着眼前的一座菜山,大家忍不住对着大海一遍一遍地欢呼:“我们把海岛缺菜的帽子扔到海里去了!”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7.jpg[/img] 故事之七:岛上“文大娘” [她70岁了,至今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那几个字,她不识字,只知道音,所以上级发给她的每一份《拥军模范证书》上写的名字都不相同.有写“文君少”的,也有写“文君绍”的,还有写“文君晓”的.在一张发黄的报纸上,一篇题为《黄海深处战士家》的报道中竟写着她的第四种名字:文金少.她不在乎这些,只有军人们跟她近便,有事没事叫她一声“文大娘”,她心里就知足了. 部队上岛那年她才20出头,那么部队来了家属没地方住,她就招呼着往自己家里拉,天长日久她家倒成了招待所.30多年来,接待了多少家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搬进敬老院那天,她什么也没拿,只把满墙的相框摘下来带走了,那里面镶着272张照片,其中许多都是军人、家属离队时留给她做纪念的.最引人注目的是照顾她的一茬茬军人在复员前与她合影的24张“全家福”,这些照片构成了她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随便指出其中一张,她便能给你讲出一段久远的故事……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8.jpg[/img] 故事之八:岛上球场在岛上建球场不容易.岛小,选址难;风大,定位难.通过几茬人的苦心摸索,在营房靠山的三角里平出一声地来,顶到海边一量,凑合着建起一个球场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球场,它只有标准球场的一半,每次打球只能打“半场”.球场位置短,没地方放球架,大伙想了个法儿把篮球筐镶在墙上.连队篮球比赛是场轰轰烈烈的大活动,会打不会打的都要来.球场两面靠墙,一面靠山坡,别外一面向着大海敞着,一不留神篮球就会掉到海里,为了保险,打球时只好在向海的一面立上一排人墙.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9.jpg[/img] 故事之九:岛上老军人人们都叫他“岛上老军人”,他的名字叫吕其德,曾在小王家岛任过连长,在石城岛任过副团长.1998年退体之后,他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自愿留在石城岛生活.几十年守岛建岛,他对海岛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这里有他太多的眷恋.像他这样的“岛上老军人”还有很多很多,他清楚地记得,1954年9月24日,一支刚刚从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凯旋的部队进驻海岛,肩负起守卫祖国海疆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英雄部队.进驻海岛时,这支部队中共有2个功臣营、8个功臣连、12个功臣排、73个功臣班、5个功臣小组和5106名英模.将士们鞍马未卸、征衣未解便立刻奔赴这苍凉荒芜的海岛.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离家多年,一直随着部队转战南北、浴血奋战.战争结束了,他们仍旧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们将常年驻守在远离家乡的海岛上.正是这些守岛人一代一代的奋斗,才有了海岛今天的面貌. [img]http://www.plapic.com.cn/html/2000/06/1410.jpg[/img] 故事之十:岛上的墓每一个团队驻守的岛上,都留下了一片军人的墓群.不是一个,也不是几个,而是一群!墓群显然没有规划过,看得出,把最初牺牲的军人埋在这里时,人们上定不曾想到往后还会有那么多的战友加入这个悲壮的行列,45年间有308名军人的英灵在这里长眠. 拨开一丛丛杂乱的野草,循着一个个低矮的坟冢,去读那一块块极不显眼的石碑,心中便禁不住涌动出一种惊讶和感动——每个碑上只简单地刻着名字、职务和牺牲时间.你不知道他们的年龄、事迹,更无法知道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故事.他们似乎有意把自己隐入到军人的群体之中,只把整体印象留给你.抬眼望去,他们以群像的姿态依山而立,正用平静的目光告诉你,只要知道他们是为守岛建岛牺牲的军人,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