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11:54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1楼的讲马克思去了.哲学在黑格尔的终结,指的是黑格尔使得哲学发展到了他的最完美的形态.绝对精神的不断发展,已经到了哲学的可能性的极致.
此后,哲学必须变换它的提问方式,才能继续有所进展.
具体可以参照张汝伦的那本《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第一章,讲黑格尔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

全部展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编辑本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罗在了后面。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德国人的解放就使人的解放…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同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中,都用了不少篇幅来彻底批判宗教。因为他认为,既然宗教是这个现实的,不合理的,“颠倒了的”世界的产物,是为其服务的有感情的制度,是其“总的理论”,那么对宗教的批判的预期的目标便是批判那个“颠倒了的世界”本身,是批判使宗教产生的社会矛盾本身。虽然说在“人创造了宗教”这一基本点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显然认为这不足以使费尔巴哈的观点免于被批判。因为尽管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孤立地看待,他被遮蔽,从而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现实性的问题------宗教的产生是由于历史进程,宗教里所表现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以及寻求慰藉,宗教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实的普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因为个别人的偶然,而且,宗教这种作为“颠倒了的”世界的总理论的意识,也绝对不是单个的人所能产生的,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费尔巴哈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了,但却没有要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意思,因为他的精神与实践脱节,由于没有和实践结合,它的观点缺乏更实际的意义,根本无法切入现实,从而对现实作些改变。而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不需要宗教来麻醉的世界才是真正合理的,幸福的。因此宗教批判不仅要使人摆脱对自己处境的幻想,还要使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真正来思想和行动,来使宗教批判真正实现其最大意义-----改变使人抗议的现实,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现实性,“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就在于此,他希望德国不再止于思维,而是跨出实践的步伐,去尝试发掘思想的更大更现实的效用。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 论犹太民族问题 (1843),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 (1844年),论费尔巴哈 (1845年),哲学的贫困 (1845年),雇佣劳动与资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1862年), 工资、价格和利润 (1865年),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法兰西内战 (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 (1875年) 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神圣家族 (1845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 (1861年), 资本论第二卷 (1893年), 资本论第三卷 (1894年)
恩格斯
德国农民战争 (1850年),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论 (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80年),自然辩证法 (1883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6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 在这部写于 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 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 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 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 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 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 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 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 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 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 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 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在他那 里,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 社会。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 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及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 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 一切头足倒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页) 国家是从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 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 “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 正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样,马克思就将被黑 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法的“主词”与法的 “宾词”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定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 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说 明了财产关系与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法和国家的全部 内容就是财产,揭示了法与财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法是财 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财产关系则是法的实在内容。在 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而 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 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他还进一步深入剖析了“长子继承制”这一法律问题,批 判了黑格尔在国家、法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 主义观点。这样、马克思便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学观 的批判,澄清了法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 问题,即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他不再停留在“私人利益 决定法”的命题上,而是把握“市民社会决定法”的深刻精 神,从而揭示了财产关系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当然, 这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市民社会同物质生产直接联系起来 加以考察,没有把私有财产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也没有弄清现存生产关系与其法律用语“财产关 系”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市民社会决定法”这一命题尚 未获得全新的意义。但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和法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因为马克思抓住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这一基本原则,就从根本上揭开 了一切政治和法律现象的谜底,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 奠定了基础。 (二)提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样一个在法哲学领 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把解决这一关系看作是消除 国家与个人之间异化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批判 地继承近代启蒙运动突出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权 利的进步精神,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卢梭的思想,对黑格 尔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统一性的命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 改造,第一次提出了要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把握人的本 质的思想。这是他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形式和法的关 系思想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唯物主义原则在 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人的普遍的和 客观的特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 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 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270页)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强调要以 “现实的人”为基础,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揭示人的“社 会特质”,进而与黑格尔抬高国家、贬低个人的观点相反, 重视个人的权利问题,突出个人对国家的能动的独立作 用,从而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不仅超越了近代启 蒙思想家,而且也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三)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 真理”的思想。马克思反对黑格尔从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出 发,为王权歌功颂德。他指出,黑格尔力图把君主说成是 真正的“神人”、“绝对理念”的真正化身,说君主是“人格 化的主权”和体现出来的国家意识,从而把近代欧洲立宪 君主的一切属性都变成了意志的绝对的自我规定。马克 思通过对普鲁士专制国家的揭露批判,阐明了黑格尔这 种把封建王权看作是自我规定的最后决断环节的理论, 无疑是主张“任性就是王权”、“王权就是任性”(《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9页)。马克思还进而从卢梭的 “人民主权”论出发,把人民主权和君主主权看作是两个 完全对立的主权概念,批判了黑格尔抬高君主主权、贬低 人民主权的观点。他指出:“主权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可能 有双重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和自身对立的存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9页),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 民的主权;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 国王的主权却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 克思又把民主制作为与君主制相对立的实行人民主权的 政治形式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 不具有本身以外的意义,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 实的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 度,因而民主制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 人;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 存在,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君主制中,不是法律为人 而存在,而是人为法律而存在,人是法律规定的存在。马 克思说:“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1页)“民主制是君主制 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280页)可见,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解决 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完善的政治形式。 (四)提出解决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立法权与行政权 之间冲突的唯一途径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思 想。针对西方法学发展史上和黑格尔关于立法权与国家 制度关系问题上的种种糊涂观念,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 解决二者关系的原则。他指出,国家制度和立法权之间的 抵触,只不过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相冲突,是国家制度这 一概念中的矛盾。他把国家制度看作是政治等级与市民 等级之间斗争的产物,“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 政治国家之间的协调,所以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各 不相同的势力之间的一种契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316页)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反对黑格尔所 谓立法权能改变国家制度的观点,指出“立法权并不创立 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316页);而只有人民才有权决定国家制度,“从而必须 使国家制度的实际体现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 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国家制度如 果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 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革命改变国 家制度的思想。他说:“诚然,在许许多多国家里,制度改 变的方式总是新的要求逐渐产生,旧的东西瓦解等等,但 是要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总要经过真正的革命。”(《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对于如何解决立法权与 行政权之间的冲突,马克思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新的 国家,在这种国家里,实行人民直接管理社会事务的直接 民主制形式,使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的国 家应当是“人民的国家”。 (五)阐述了唯物一元论的法学认识论和法学辩证 法。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而且揭 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他精辟地分析道,黑格尔 理论上“失足”的原因在于他唯心主义地理解了思维和存 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颠倒国家、法与市民社会的关 系,“他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做完了 自己的事情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 情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黑格尔要做的事情 不是发展政治制度的现成的特定的理念,而是使政治制 度和抽象理念发生关系,使政治制度成为理念发展链条 上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9页)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将法哲学变成了应用逻辑 学,即用唯心主义方法来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他说:“在这 里,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学,而是逻辑学。在这里哲学的 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 规定化为乌有,变成抽象的思想。在这里具有哲学意义的 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 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263页)因此,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对逻辑 学的补充。黑格尔唯心主义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 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二元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 主义法哲学二元论的批判分析和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 之间关系的分析,清楚地阐明了,只有从现实的存在物出 发,分析市民社会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才能获得关于法 的真理性认识。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法学 辩证法的正确之处,指出:“黑格尔的深刻之处也正是在 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 立加以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2页),也 就是关于矛盾的思想。马克思将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加以改造和发挥,并用它来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同 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调和对立面斗争的倾向,即用 所谓“居间者”、“中介”、“等级要素”等来调和立法权与行 政权之间的冲突。他说:“与其说是中介的存在,还不如说 是矛盾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2页) 马克思把现实的对立面分为两类:同一本质的对立面和 本质不同的对立面,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 和作用。

收起

古典哲学的终结。而不是全部哲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