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 要少 灰常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2:10:43
梅兰芳的故事 要少 灰常少

梅兰芳的故事 要少 灰常少
梅兰芳的故事 要少 灰常少

梅兰芳的故事 要少 灰常少
梅兰芳的故事
  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
  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梅兰芳的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四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单行一代忠实.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
  梅兰芳(1894-1961),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梅兰芳 戏剧照(20张)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