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29:30
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如何为中国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曾经一度,大家总结中国人英语不好,或者说中国人讲中式英语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人讲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是观察在国外的孩子,情况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原来英语水平不高,出去以后好几年,再看英语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国,则比较普遍的很快就能达到母语水平.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证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且国外的教学特点本身都是把图片里用到极致.记得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表情,就是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而老师在讲这些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然后动作对应的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图都做的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则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明显.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方式.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一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整句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个在幼儿园和家里同样发生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时候提醒注意别摔倒之类的、在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后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个车,说这个车真大之类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和爸爸说:This
skytrain is so big(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到了以后,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话: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的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这些啊?!
虽然同样是不能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面去,比如大人看电视,比如自己看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开始系统地学习
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也有要求,一般来讲,从5岁学前班 k 开始(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从4岁开始上
pre-k),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得到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科学研究还真有显示,证明婴儿期的听力辨音能力强,有人说9个月以后呈现逐步退化的趋势.对于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我都无意于去追究其科学性到底几何.相比于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对于孩子的观察和体验.当安妮在四岁刚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复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词之后,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不依赖于她对语言含义的理解.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个方式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因为缺少这个,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想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来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是总还是有很多的纠结.因此这个问题也是群里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算可以弥补,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听收音机电视都用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我们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生活过--注意,这里是说生活过,知道英语母语的人常用的生活词汇,和我们工作中的词汇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的英语都来自于书面.而这些表达方式中地道英语的比例非常小.记得前几天论坛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
k 级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绘本,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还是理解不了.问题在哪里?我感觉就是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国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后造成我们的哑巴英语.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感觉,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对话说的是正确的英语之前,还是让孩子大量地吸收、输入吧.互动的问题,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来解决.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语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就好比安妮讲中文,2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我感觉更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情景对应.比如说动画片,很多人说孩子看动画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一个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只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读书就是读天书.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的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来这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下来了,孩子就开始输出,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说妈妈不会弹钢琴,但是一样能辅导孩子,能听出来哪里有问题.读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能够通过画面和单词、句子来对应.这样的情景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过程的积累,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按照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而且,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超过我们这些家长们.其实,地道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这也从安妮身上得到验证:她的词汇量并非天大,甚至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比宝爸强太多了!
语境语境,说到底,就是大量接触原汁原味的东西.听是这样,读也是这样.输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也会是事半功倍.说出来、写出来的语音语调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是最接近人家的东西,即使看起来词汇量不太大但是运用自如.